【党员好故事】读书、求知、思考,做新时代智慧型教师

发布者:dbzx发布时间:2021-10-15浏览次数:347

李建萍同志简介

李建萍,现任外国语学院教工第三支部书记,副教授职称,双能型教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获英语教育方向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翻译。主讲《大学英语》、《英汉翻译》、《商务英语》、《创新与研究方法》课程。主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项、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1项,校级徽文化项目1项及教学研究项目2项。荣获黄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类)三等奖,校级教学优秀奖、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指导“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阅读大赛获一等奖;“安徽省首届跨文化交际大赛”获优胜奖;指导第七届安徽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两个项目,分别荣获银奖和铜奖。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读书、求知、思考,做新时代智慧型教师

           李建萍的事迹

2018910日,第34个教师节,是李建萍老师从教30年纪念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表彰了“从教三十年”的教师,校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辞“三十年不忘初心,大爱与责任并存;三十年不改初心,坚守与执着同在;三十年不负初心,青春与奉献共存。”这一天,她没有参加表彰大会,因为她又有了一个新的任务:再一次回到学校,成为了一名学生。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李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教好书,让学生们成人成才。回想起自己的从教历程,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学生那纯真、明亮的眼神,有着多少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而自己仍然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学子,在教中学,在教中问,从来没有停止......“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惑”,面对着飞速发展的社会,面对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她总是一次一次地问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该做些什么?

就这样,满怀着憧憬与梦想,带着疑问与忐忑,李老师走进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坚林教授指导的由博士生和高校访问学者组成“学术团队”。作为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李老师开始了在上外的学习生活。第一天来到研讨室,正面墙上四个醒目的大字“崇尚自然”赫然印入眼帘,侧面墙上则挂着三幅字画,分别写着“态度、意识、勤奋”,厚重的行书配以“梅兰竹菊”的画面,雅致而庄重。在陈家班的开学典礼上,陈教授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从迈进上外的这一刻,大家要从小s(学生)变成大 S(学者),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合作,更要学会“快乐学习,快乐生活”;要博览群书,在阅读中思考,在求知中生智;要将道与术结合成一体,要培养科学的思辨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这样,李老师的学习生活正式开始了,预习、听课、听讲座、做专题研究成为了常态,每天跟着年青人一起泡在图书馆查资料,为专题研究汇报做PPT,与“陈家班”的同门探讨问题,学习生活紧张有序。然而,从小“s”到“S”的过渡并非易事,因为学员要完成的专题任务往往是一个全新领域的问题,就像一个黑匣子,令人一筹莫展。记得第一次进行专题研究的准备工作时,班长推荐了四本书,李老师整整花了三周的时间通读了这几本书,又根据书中的提示查阅了相关的文献,仍然无从下手,内心有一种莫名的烦躁与无助感。每周的研讨仍在进行,听同门的汇报、思考、质疑,听师父的点评,渐渐地,李老师开始领悟“态度、意识、勤奋”的含义以及师父引导我们做“专题研究”的目的;在“做中学”,于“质疑中提炼思想”,再一次静下心来准备专题研究,不再去纠结有没有能力做好这个专题,不再去担心自己做得不好是不是很丢面子。就这样,李老师的思路也逐渐变得清晰,内心也渐渐平和下来,在一步步走出“黑暗森林”;专题汇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门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师父肯定了整个设计和小小的创新点,并对其中的关键概念进行了解读和延展。李老师第一次对研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曾经如此“敬畏”的课题研究可以这样自然地呈现、自如地联系。同时也悟出“独行者速,众行者远”这个道理,要成为一个大写的“S”,我们要将实事求是的态度落实到学业上、体现在合作中;要培养学者应具有的国家意识、博览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不断耕耘才能产出自己的成果。

师父说,教书是育人的艺术,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是“人”,教育的初心就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有知识,善应用的人,教师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做科研是为了更好地读书、更深层次地思考,因而,无论是读书还是做科研都要“崇善自然”、要学会“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去感染学生。是啊,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教师要学会沉静和沉思,学会行走和休憩,学会舞蹈和观赏,才能以丰盈的心灵去影响年轻的一代,才能带着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以知识武装头脑,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对生命负责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唯有做到了对学生精神的引领才能完成一个教师的使命,体现一个教师的价值。我们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然而,在今天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于教师来说,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教师要开凿一眼清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育。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发现就要思索、思索、再思索---思索、智慧和科学的施教方法,在教育这个创造性劳动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而,今天的教师要做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教师;不仅如此,今天的教师要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因为书籍浸润心灵,爱读书的老师往往善于思考、才学丰厚,内心豁达、快乐、细腻、温和;学校有了爱读书的教师,校园就有了书香,学生跟随爱读书的教师,就能领略师者的智慧,感受读书的乐趣,进而体验到教育是生命的礼物而不是精神负担。

作为一名从教三十年的老教师,李老师郑重地写下从教感言“三十春秋一瞬间,愿培新绿少图闲;甘洒心雨育桃李,终生执着不思迁”。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一直在路上,但不只是在路上,而是一路走,一路学习和思考,这样才能走得更高更远,才能成为无愧于时代的真正的教育者。